
有这样一群人,身穿军装,他们冲在保家卫国的第一线;戎装褪去,他们勇立潮头再立新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退役军人。
烟台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联合烟台日报社推出大型原创人物专栏《了不起的退役军人》,致敬伟大的党,致敬伟大时代,致敬退役军人。本期人物——张术河
“为2750名烈士守墓29年,没有一天休息”“一人守护3.2万平方米革命烈士陵园”“种上8000多株树、1万余株花修缮陵园”“帮助27名烈士亲属圆了寻亲梦”……人们或许很难想象,这些新闻背后存在着一种怎样执着而强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一种浓郁化不开的情愫。

告别喧嚣,与莱阳红土崖革命烈士陵园里的一草一木为伍,这是为烈士守墓29年的退役军人张术河真真切切的生活。他的这份守护,不是以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为刻度,而是以“余生”为度量单位。
关键词:坚守——与山河同守护
莱阳红土崖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莱阳市市区东南方、五龙河畔,总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这里长眠了2750名革命烈士。微风清抚,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谁能想到,1993年张术河刚到莱阳烈士陵园工作时,陵园杂草丛生,草长得有一人多高。“那时候,我每天天不亮就拿着工具清扫整理园区。杂草出来,就扛起铁锹一遍遍地清理;树枝长了,就及时抓起剪刀修剪,石碑脏了,我就用抹布细细擦拭。”张术河告诉记者。
为了杜绝火灾隐患的发生,每天工作结束后他都要到陵园内外巡逻检查,夜间还要再巡查一遍。同时,为了美化陵园园区环境,保持陵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张术河先后多方筹措资金对烈士陵园进行美化、绿化、道路硬化等,先后种植松柏、竹子、龙槐等树木8000多株,冬青、菊花、迎春花、月季花等花草1万余株,铺设草坪1000余平米。

“革命先烈们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我是一个兵,他们就是我的老战友,是他们用青春与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张术河心里,守护好烈士墓就是“为革命英雄站岗”,“我守护在这里,他们就不会孤独。”
“守陵”,占据了张术河生活的大部分。常年与烈士为伴,一家三口放弃了城里舒服的居住条件,搬到陵园园区居住。二十多年来,张术河没有一个节假日和休息日,先后接待党政机关、驻莱部队、企事业单位、大中专及中小学校、社会团体参加公祭烈士活动达100万余人次。
关键词:执念——为烈士寻亲属
英雄远去,化作陵园里座座墓碑。悠悠岁月,无言的墓碑见证着一份厚重的承诺。追思与崇敬,早已化成寻常日子里的默默付出,与其说是承诺,不如说是一种认同,对烈士精神的认同。

“陵园有772位有名字的烈士、1978位无名烈士”,这样的数字,张术河张口就来。烈士们叫什么名字、怎样的生平、葬在哪个位置,他都熟记于心。“真希望他们都能找到家人啊!”看到有名字的烈士墓无人祭奠,张术河有一个执念——帮助烈士找到家人。
为了能熟悉每一名烈士的生平经历、所在部队、参加战役等基本情况,张术河走访了大量知情人员,翻阅研读《莱阳市革命烈士英名录》《民政志》等烈士史册。2000年,他依照每位烈士的名字和所葬位置,画下一张陵园平面图,以便烈士后人查找。2006年,他又将内容进一步丰富汇集成“手抄本”,本子里面所记录的内容,都是他趴在一个又一个墓碑上,一字一句抄录下来的。
“烈士家属们的迫切心情,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6年,为寻找1951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中负伤回国治疗的宁致祥,儿子宁交龙三次从四川成都来到莱阳,“我前后三次陪他到莱阳干休所、145医院、沐浴店镇鹤山后村了解情况,帮助查找,我们都没有放弃。”张术河回忆说。最后了解得知,宁致祥负伤回国后,因伤口感染,医治无效不幸牺牲,当时葬在莱阳沐浴店镇鹤山后村,后随莱阳驻军145医院迁到莱阳吴格庄村,宁致祥烈士的骨灰便迁葬到了莱阳烈士陵园内。“当时,骨灰坛外面的标签已经脱落了,后期打开盖后,才找到了宁致祥这位烈士的名字。”就这样,29年来张术河先后帮助27名烈士亲属圆了“寻亲梦”。
关键词:传承——英烈精神生生不息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每一座烈士墓碑都是一个信仰高地,每一名英烈都是一座精神丰碑。“最好的守护,是让英烈的精神生生不息。”每次擦拭烈士墓碑,张术河都会想到这一点。

烈士陵园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可塑性强的特点,张术河利用革命烈士纪念活动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和清明节等节假日,以及学生入团、入党、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邀请“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原济南军区72433部队莱阳第一干休所副师职离休干部吴权生及莱阳军休所的老干部,给青少年学生讲述革命烈士的战斗故事。同时,主动与古柳、城厢等10所中小学联系,建立学生爱国教育基地,陵园先后接待青少年30多万人次,无偿讲解150场次。

为更好发挥烈士陵园的教育功能,张术河四处奔走,先后争取资金1200多万元,修建翻新烈士纪念堂及办公场所;建造假山、纪念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及烈士纪念设施“望砚亭”、“恒缅亭”;铺设一处大型广场;对通往烈士陵园长1200米的英雄路及陵园3200平方米的集会大广场进行硬化改造;先后对220名烈士进行集中迁葬……陵园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张术河本人也先后荣获“最美齐鲁民政人”、“烟台市民政工作先进个人”、“烟台市劳动模范”、“莱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烟台市十佳最美退役军人”、2013-2014双年度“十佳烟台好人”2019年获评“齐鲁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党员,张术河时常想起自己的入党誓词——“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从今往后,我张术河也是党的人,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党叫干什么,咱就干什么。”这些年获得的褒奖,体现着对张术河平凡而崇高的选择的认同。褪去荣誉光环,他更感到欣慰的是,清晨迎来第一批祭拜者时,自己能深情讲述英烈们的英雄故事。“守护他们就是守护历史,也是对他们的敬仰和缅怀。”如今,花甲之年的张术河依旧守护在这里,他打算守好烈士陵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