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2月24日讯 (通讯员 张庆波) 抢开局、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今年以来,烟台黄渤海新区企业生产、重点项目建设热火朝天,“生产热”“项目热”的背后,是该区坚持“用户思维”,注重“客户体验”,持续优化审批服务改革,着力营造和形成更有吸引力的投资发展环境,不断夯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基础。
共享注册 初创企业“轻装上阵”
“原本需要我们自己找寻合适的经营场所,现在可委托国有商务秘书公司进行‘住所托管’,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不少。”刚刚办理完注册手续的山东越益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程经理喜从心来。
“对众多电商、商贸类小微企业或初创企业来说,由于办公成本高、注册地址紧缺等原因,经营场所成了创业者遇到的第一道‘门槛’。”烟台业达商务秘书有限公司经理陶璐介绍,“共享注册”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商务秘书公司还提供多种特色化服务,满足共享企业对各项业务资源的需求。自施行以来,共有700余户企业申请入驻烟台自贸片区,累计实现利税500余万元。
企业出题、政府解题已成为各项政务服务改革的趋势。烟台黄渤海新区始终关注企业发展需求,区行政审批局在企业开办一件事、企业注销一件事等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代位注销、远程实名认证、共享注册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吸引更多投资者来区投资。2022年,该区新设立内资企业6200余户。
境外投资一件事 助力企业快速“出海”
百能电子科技是一家新能源企业,不久前他们看好了一家韩国企业,准备对其进行收购。“当时一头雾水,如果按照之前的办理流程,两三个月时间才能办完境外投资,我们十分担心会被竞争对手抢先。”总经理柳容川表示。
为了尽快解决投资事宜,柳容川来到区行政审批中心准备办理相关手续,让他没想到的是,只用了一周时间,手续竟然办好了,“这让我们可以把国外先进的节电技术实现国产化,加快产品投放国内市场的进程。”
“境外投资一件事”制度创新进行了流程再造,将审批、商务、银行三个部门的串联审批变为并联,三个部门同时受理材料,不仅压缩办理时间,企业需要提交的材料数量也由原来的29份减少到19份。
不久前,该审批服务新路径创新案例获“山东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最佳实践案例”称号,入选全省复制推广清单。下步,该区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探索与更多的银行、商会、招商组织合作,全面构建引进来、走出去、双向跨国办服务机制,助力企业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项目管家服务 跑出建设“加速度”
华润锦纶尼龙新材料产业升级项目是省重点项目,企业迫切希望早开工、早扩产。而在项目开工手续办理过程中,由于要素变化多,施工单位迟迟未确定等诸多原因,进展缓慢。
“得知这一情况后,‘项目管家’提前介入、靠上服务,充分发挥‘高度集成式项目开工系统’‘清单制+告知承诺制’等创新举措,成功帮企业解决难题。”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局组建了“项目管家”服务团队,为项目提供“全程陪办、按需帮办、协调督办”服务,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
“从立项开始,我们得到了全程跟进的贴心服务,在黄渤海新区发展更有信心和底气了。”日前,烟台华润锦纶有限公司通过“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同时获取了尼龙新材料产业升级项目的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助力项目更好发展。截至目前,“拿地即开工”4.0版已有效助推八角湾国际医院医疗配套区项目等40个项目实现“四证齐发”,成为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