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十四星”!1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十四颗卫星一箭发射升空,其中一颗星就是“烟台一号”。
随着“烟台一号”卫星顺利升空,烟台初步实现“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里有船”的目标,问鼎苍穹谱写华章。
“烟台一号”,新年第一星!
“烟台一号”卫星的成功飞天,翻开烟台商业航天产业崭新的一页。
“烟台一号”卫星是我国新一代智能遥感科学试验卫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计划集成项目建设,由武汉大学牵头,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商业遥感卫星新的突破。
“‘烟台一号’是东方慧眼星座的首颗试验星,用于验证星座的‘通导遥’及在轨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入轨后将为烟台乃至于我省提供高质量遥感数据。更为关键的是为东方慧眼星座的规划、布局、卫星研制奠定技术基础及数据参考。”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介绍道。
这颗以烟台命名的卫星,肩负着这个重要的使命,正平稳运行在约500km的太阳同步轨道。
“烟台一号”配置一台高分辨率彩色面阵相机,星下点空间分辨率达到0.7m。该星具有视频凝视、面阵推帧、面阵推扫3种成像模式,可以在轨获取大量动态和静态遥感数据;通过配置X频段扩频测控、X频段星地直接传输及Ka频段星间中转传输的通信体制,打通星地-星间传输通信链路,有助于大幅优化传统遥感信息获取流程,达到卫星遥感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的发展目标;具备高性能实时处理的硬件平台和支持动态加载开放的软件平台,实现遥感数据的在轨实时智能处理功能。
对于“烟台一号”卫星的应用,滕瑶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未来,人们可以在手机上发出指令,通过平台传到卫星上,指挥相机按照指定的方向进行拍摄。相机镜头不再是朝下一个方向,它还可以歪一歪脑袋,转一转身子,听指令行事。当人们想要出游时,可指挥卫星拍照查看景区实况,人多了换个景区,人少了再去;当一个地方需要规划又没有实际数据时,可以马上让卫星拍一下照片,查看实际情况,对于当场快速决策,有非常好的支持。可以说,无论是于民于商,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手段,“烟台一号”可服务于军事国防、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海洋生态、交通管控、规划设计、农业、水利、建筑、电力、旅游等领域。
“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应用‘烟台一号’试验星的数据,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固化技术,尽快复制,2023年我们希望能够实现两颗星的研制,力争在2023年内,把两颗星发到天上去,开始真正的商业运行。未来三到五年,希望逐渐步入我们自己的星网,五年目标是发射80多颗星。”滕瑶说道,“按照目前的设计,发射80颗星之后,在中国的任何一个角落,三分钟以内,就可以获取到这个地方的相关遥感。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普通用户,你在手机上提一个需求,三分钟以内指定地方的照片就可以传到手机上。”
“东方慧眼”星座,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烟台一号”卫星是“东方慧眼”星座布局的首颗星,虽然是试验星,亦是先启星。
“东方慧眼”星座项目是烟台市政府、武汉大学、海阳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应用产业园及其优势企业陆海空间公司共同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成果,由烟台市国资委旗下产业投资平台国丰集团与海阳市政府全力推动实施。项目总投资185亿元,计划发射卫星300多颗,搭建“烟台云”卫星数据云服务平台,打造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
以“烟台一号”为起点,“东方慧眼”星座规划300+可见光、高光谱和SAR卫星组成的低轨对地观测卫星星座,实现全球范围遥感数据从获取端到应用端的分钟级高效信息服务。星座早日建成有助于抢占全国乃至全球空天信息产业战略制高点,奠定烟台在全国航空航天产业的领先地位。
同时,智能遥感卫星采取通导遥一体化和空天地一体化模式,实现与卫星通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多网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国家航天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加快实施。
更有意义的是,可有效带动星箭研发制造、海上发射服务、空天信息等产业发展,快速构建烟台航天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东方航天港成为国际一流的海上发射母港和空天信息产业园,打造千亿级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东方航天港,写入中国航天白皮书
2019年6月,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作为出海母港,成功实施中国首次海上发射。
2020年9月15日,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应用发射任务在海阳顺利完成。
2021年11月,山东长征固体火箭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在海阳建成投产,首次实现了火箭“山东造”。
2022年4月30日,我国首次在海阳实现运载火箭海上“一站式”发射,即总装、总测、出港、发射一体化。
2022年10月7日,中国首次近岸海上卫星发射在山东海阳黄海海域顺利实施,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成功把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22年12月9日,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简称“捷龙三号火箭”)在海阳黄海海域点火起飞,以“一箭14星”的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D47-50星、丰台少年二号卫星等14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作为中国唯一的海上发射母港,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累计成功保障中国海上发射任务5次,发射卫星37颗。
“五战五捷”,东方航天港实现了火箭总装、测试、转运、出港、发射一体化的重大突破和海上冷发射到海上热发射的重大技术跨越,海上发射写入中国航天白皮书,常态化海上发射态势正逐步形成;签约落地航天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263.7亿元,烟台海阳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列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园区已建成项目及配套设施6个,在建项目13个,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区已雏形初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东方航天港以现有海上发射经验为基础,将全力打造包括一个港口、两艘船、三套系统、四套核心装备、N个技术厂房的海上发射支持系统;全力打造火箭技术准备、星箭对接、系统合练、运控测发、测控通信、出海转运标准化海上发射功能模块;全力打造“固液兼容、冷热兼备”“机动+半固定”“一次出海、多次发射”的海上发射模式;全力打造专业化商业海上发射服务公司,加快形成“常态化”海上发射态势,巩固海上发射行业地位和先发优势。
在稳健筑基的同时,厚植星上天、船下水、箭落地的发展优势。“星上天”,构建空天信息服务新能力。加快推进“东方慧眼”星座项目建设,研制发射“1+2”遥感卫星,利用“烟台1号”智能遥感星打造烟台市卫星应用案例示范样板;加快推进航天宏图“烟台云”卫星数据云服务系统建设,牵引龚健雅院士团队能力落地,构建数字地球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卫星数据产业园一期建设,加快数据存储中心建设,利用清洁能源优势,建设山东省唯一的卫星行业节点数据中心;“船下水”,实现海上卫星发射新能力。完成国内首艘专业化海上发射船和坐底式发射平台建造并投入使用,形成“机动+固定”的海上发射新能力;组建海上发射商业公司,推进发射规范化、商业化、市场化;加快建设火箭发展测运控能力建设,完成垂直共享厂房建设,满足多种商业型号装测、试验条件。“箭落地”,抢树商业航天发展新地位。全面推动东方空间“引力一号”、星河动力“谷神星”本地化生产,加快航天一院型号和军贸能力转移,重点聚焦山东长征火箭公司、中科宇航装备等商业公司特种资质办理,继续在商业航天赛道赢取抢跑优势。
全产业链布局,大步迈向500亿元大关
1987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3所搬迁来烟,翻开了烟台航天事业的第一页。如今,烟台航空航天产业已实现全链布局,在东方航天港的强势引领下,正谋取新的突破。
火箭端。东方航天港将打造国内首个产业链完备的商业火箭总装测试及配套产业基地。鼓励落地企业利用优势港口条件,围绕海上回收、低成本可重复使用、大推力等火箭进行试验测试和技术攻关;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牵引发动机、火箭结构加工等重大配套产业落地,延伸发展航天新材料、智能化加工、3D打印等链条上游产业,建立多元化、全覆盖、高质量的产业供应体系,打造专业化商业火箭总装测试及高端配套产业链条。
卫星端。东方航天港将集中整合资源,以陆海空间公司为主体,加快推进“东方慧眼”星座项目建设,推动牵引整星总装测试和试验、载荷和关键零部件研制生产等优质项目集聚,打造卫星工厂。依托“烟台云”卫星数据云服务平台,联合武汉大学,充分引进高端技术、高端体系、高端人才,促进卫星产研、地面终端设备、核心软硬件、系统运控、网络运营全链条产业聚集,打造空天地一体、星座运营与信息服务一体的产业和服务体系,形成“装备制造—数据服务—运营平台—行业应用”的闭环驱动增长模式。
应用端。东方航天港将依托海上发射优势,打造集海上发射观礼、航天科普研学、航天文化旅游、高端论坛会展、康养生活服务于一体的航天文旅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中科院空天院浮空器生产基地建设,牵引无人机生产试飞、空天及海军靶机、靶弹、飞艇、亚轨道飞行器、天地往返飞行器、通用航空设备产业等高端制造类产业聚集,延伸发展发动机、电机、电池、载具、操控平台等配套产业,打造特色航空产业链条。
“烟台一号”问鼎苍穹,是烟台航空航业产业起势腾飞的新起点。在东方航天港的强势带动下,烟台还规划了位于高新区的烟台卫星产业园和位于黄渤海新区的空天海装备智造城,计划到2025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向建设国际一流的海上发射服务中心和空天信息产业聚集区大步迈进。一座航空航天新城,正奋力书写新的篇章。
(胶东在线记者:王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