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莱阳乡师支部遗址位于莱阳市五龙北路与昌山路交汇处的莱阳剧院一带。

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莱阳乡师),背北面南,南北长249.7米,东西宽193.7米,占地63.3亩,共有房屋200余间,另有林场、农场30余亩。它创办于1930年,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为宗旨,学制4年。这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战斗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迎风飘扬的一面红旗,被美誉为“海莱革命摇篮”。
1932年7月底,中共莱阳县委重新建立。同年秋,莱阳乡师学生姜宗泰(1929年6月入党)按照县委的指示,在学校教务主任、共产党员王衷一(又名王哲)的支持下,先后在学生中发展了王志贵、黄日宾、姜蓬三等20余名中共党员,建立了中共莱阳乡师支部。姜宗泰任书记,刘松山,王之凤任委员。中共莱阳乡师支部成立后,在校内组织发动学生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同时积极组织党员参加社会斗争。中共山东省委被破坏后,莱阳乡师支部还肩负着莱阳县委、胶东特委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络工作。由此引起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警觉,学校当局先后勒令包括10余名党员在内的30多名进步学生退学,但党的活动仍未停止,余下的党员继续开展秘密活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学生爱国运动。莱阳乡师学生受到很大影响,吴幸之等进步学生秘密建立“民先”小队,筹办“胶东地区中等学校抗日救国联合会”,派出代表分赴胶东各县中等学校进行串联。师生们油印抗日救国传单,散发和张贴标语,积极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师生们的爱国活动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大多数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抗日救亡的火种撒向胶东大地。
从1930年创办到1937年停学,莱阳乡师先后招收7级学生560人,毕业了3级学生141人。莱阳乡师停办后,广大进步师生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参加地方抗日武装,有的在敌占区参加了党的地下活动,有相当多的学生成长为各条战线的领导干部。(供稿单位: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