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栖霞县第一个支部旧址位于福山区臧家庄镇北洛汤村。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疯狂屠杀,党的活动转入地下。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会后党中央派出了许多干部分头到各地传达会议精神,秘密发展党的组织,扩大党的队伍。1928年秋,由于莱阳党组织遭到破坏,共产党员孙洪章为逃避国民党的缉捕,潜入栖霞境内活动。1929年春,他来到栖霞县寨里村,寄居在谢毓安开办的饭店(人称“谢家店”),平时以裁缝、行医、授拳等为掩护,秘密联系群众,进行党的活动,传播革命火种。不久,店主谢毓安的外甥——北洛汤村李子民与孙洪章相识。由于孙洪章的教育和影响,李子民成为了孙洪章的知己。1931年9月,孙洪章介绍李子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栖霞境内从此诞生了第一个共产党员。
李子民入党后,立即接受了孙洪章布置的两项任务。一项任务是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李子民腾出自家4间南屋,作为联系群众、宣传共产党革命主张的场所。他先后发展了李桂洛、李干洛、李维穆3名党员,并成立了中共北洛汤村支部,隶属莱阳县委。北洛汤村党支部建立后,他们到周围的十几个村庄,利用探亲访友、打工卖货等多种形式作掩护,积极稳妥地开展党的活动,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秘密发展党员。至1933年9月,新发展党员13名,党员队伍逐渐壮大。第二项任务是在北洛汤村建立党的秘密交通站,由李子民任站长。交通站主要负责保护党的组织和党员开展工作时的安全,秘密接转组织上的领导和同志,接送党组织信息。

1931年后,有多名外地共产党员来到栖霞开展党的工作。到1934年春,栖霞县内有党员40余名,先后建立起朱元沟、大寨、邴家庄、栾家沟、李家庄、赵格庄、艾前等7个党的活动基地,为栖霞党组织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北洛汤村党支部的建立,标志着栖霞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诞生,对推动全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栖霞县第一个支部旧址,1991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列为县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供稿单位: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