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胶东
杨兵
2008年9月,初到胶东在线的场景历历在目。
报到那天,我乘坐7路公交车在毓璜顶公园站下车,穿过毓西路登上小璜山,山路两旁散落着几处居民们开荒的小菜园,步行七八分钟后,来到位于文化二巷一栋七八十年代的小楼前。
这是一座不大的院子,跟儿时看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的办公场所有些相似,在这里可以看山看海。这天,一个二十啷当岁的毛头小子与胶东在线在黄渤海交汇处相遇。
我的第一个岗位是视频编辑,办公位置在7楼最西头技术部办公室的门口,背后就是胶东在线的核心——网站服务器。技术部主任殷守龙总是笑眯眯,像一个邻家大哥。印象深刻的是崔景友老师,他总是先把头探进门来,数量不多的头发也总要甩一甩……
当时的胶东在线规模不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班第一天赶上要在烟台老市委礼堂进行一场直播,办公室主任柳春庆开着依维柯直播车拉着满满当当一车设备和人前往礼堂。这在电视台可能需要二三十人完成的工作,我们当时只有7个人。
虽然原来在电视台工作,对摄像机很熟悉,但我参加直播还是第一次。那天我站在最前面的机位,全程都很紧张,直播差不多到晚上10点结束,后背已经湿透了。有了这次经历,在此后的工作中,大大小小数十次直播,我不再紧张,各流程都已轻车熟路。
在技术部,男同志晚上要值夜班,看护服务器、接听指令、更新新闻,虽然很忙,但年轻同事都抢着来,因为值夜班的第二天可以休息。当时的胶东在线,年轻人占比很大,在工作之余,我们经常聚会,自发组织各种活动,就像一个小家庭。
2010年,烟台广播电视台新大楼启用,这是座现代化的媒体大楼,也可以观山观海。我们也有了职工食堂、标准化的视频工作室、崭新的设备、整齐的办公区……
这个时候,胶东在线有了更加快速地成长,“网上民声”“爱心无限”“网上问法”“考试”“快乐健身”先后五次获得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两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更是给网站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之后我转岗到新闻部工作,副总编辑孙玲姿是位外冷内热的大姐,对我业务帮助很大,她批评人嗓门很大,但总是对事不对人。我不是新闻专业科班出身,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也都是与视频相关,文字经验不足,孙总经常鼓励我,让我放下包袱,万变不离其宗,这对我的新闻工作生涯有很重要的意义。
除了日常新闻编辑工作,我还负责胶东在线各个新媒体账号的维护。那时新浪微博还是新鲜玩意儿,在摸索中吸粉众多。
胶东在线是个大家庭,经常举办集体活动。记得2010年11月,我与现任青岛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当时的胶东在线主持人李钟,在记者节前夕参加成都举办的全国广电干部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培训班。那时烟台没有动车,绿皮车单趟需要30多个小时,培训班结束后我与李钟马不停蹄返回烟台参加记者节,在回来的火车上我俩还编写排演了诗朗诵。
这是我在胶东在线的最后一个记者节,我和李钟的诗意才情也第一次留在了胶东在线。
在我看来,那时胶东在线小而精,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媒体行业、商业网站及大型企业培养了一大批融媒体人才�?梢运担憾谙叱频蒙鲜侨诿教濉盎破揖!�。
2011年,因为工作调动我离开烟台广播电视台到中新社工作,从记者做起,历任胶东支社采编中心副主任、主任,青岛支社社长,胶东支社社长等职,在这期间我参与了全国两会报道、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报道、201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海军节报道等,能站在国家重大活动、国际重要活动的会场,成为重要历史事件和节点的亲历者和记录者,与在胶东在线工作的这段经历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有在胶东在线的历练,我才成为中新社第一批融媒体记者。当时全媒体的要求是下笔有文章,举起相机能摄影,扛起摄像机能独立完成摄像剪辑发布,还能玩转新媒体。
中新社是国家通讯社,当时通讯社的主业是文字和图片,全世界新闻机构还都没有融媒体的概念。在新鲜事物探索方面,中新社一直走在国内乃至亚洲新闻行业的前面。1985年,中新社旗下南海影业拍摄的电影《努尔哈赤》获飞天奖、《八千里路云和月》获台湾“金钟奖”;1995年中新网在香港上网,中新社成为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
2019年,我有幸接待了从外地培训归来在青岛转车的总编室主任崔景友、研究室主任杨胜武,大家在谈笑中共同回忆了在胶东在线的过往,谈论了胶东在线的发展,那一夜仿佛又回到了文化路的小楼。
2022年4月28日,是胶东在线20岁生日。我亲历了她的成长,她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胶东在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是一批批怀揣新闻理想的同仁们,通过一次次努力发展壮大的。
虽然离开胶东在线十余载,但是每每听到这4个字,总是格外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