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人:在人间知冷暖
管丽娟
2017年7月,和“网上民声”的姐妹们不知道抱头哭了多少场后,我离开烟台登上南下广州的飞机,与已经两地分隔一年多的爱人、孩子团聚。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新闻理想,更觉得自己离开“网上民声”愧对于胶东在线,愧对于信任我的那么多烟台市民。南下后的新生活一蹶不振,没有激情和水花,按部就班又平平淡淡。
一直到2019年6月19日,一起吃午饭的同事问我是不是曾经在大名鼎鼎的胶东在线做过民生记者,有一个电话求助看我能不能帮忙解决。电话那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应届毕业生小黄焦急地告诉我,他刚刚成功与广州市番禺区的一家企业签约,但学校已经下发了派遣回湛江老家的报到证。当我向他的毕业学校和广州市番禺区人才交流办了解了相关的改派手续后,我气馁了,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想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公示成功改派,小黄必须在当天下班之前从广州城南的番禺区跑回城北的花都区,拿到学校盖章的三方协议书,再到番禺区西南部的签约企业盖章,最后还要到番禺区人才交流办排队提交申请审核手续……
小黄说他终于感觉到广州城是如此之大,他开始难过自己没能早点在广州找到工作,爸爸妈妈是多么希望他能毕业就安定在广州啊。虽然此前我在胶东在线有着多年的民生记者经验,但我没有过几小时内就来回要跨越200公里并辗转3个单位解决问题的经历。
我想要安慰小黄,只要扎根在广州好好干,用不了多久就可以通过人才引进重新落户。他用信任和期待的眼神一直看着我,让我没能安慰出口。如果小黄是烟台市民,而我还是胶东在线“网上民声”那个遇事总要“一管到底”的小管,我还会这么轻易就放弃吗?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能成功呢?咬咬牙,为小黄申请到广州市番禺区人才交流办的绿色通道后,我和他分头行动,小黄由我的同事开车送往花都区的学校办手续,我也奔赴小黄签约的公司去争取时间。老师早早等在学校门口,企业提前准备好了公章,这仿佛就是一场爱心接力。下午6点,在番禺区人才交流办绿色通道的帮助下,小黄的申请材料成功上传至系统。
帮小黄改派,在我的民生记者生涯中算不上什么大事,也算不上什么难事,但却是让我记忆特别深刻的一件事,它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每一个胶东在线人都有的品质:在人间知冷暖。不仅仅是“网上民声”“爱心无限”这些听上去温度感满满的栏目,就是“网上问法”这样严肃的平台栏目,也一样传递着人间温情。
犹记得被鉴定为精神二级残疾的退休工人老翟一直未婚,父母去世后没有法定监护人,病情也日益加重,在半夜里唱歌、骂人、骚扰邻居。虽然街道办为他落实了数次治疗,但是回家后很快便会复发。他的病情给兄弟姐妹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也给周边居民带来极大的治安隐患。随着年岁的增加,老翟如何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也成为大众揪心的事情。介入这件事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不停地奔走呼吁,组织各方自愿参与,数不清进行了多少次的调解,最终,与“网上问法”栏目携手一起,协调见证了街道办、派出所、民政部门、社区居委会、患者亲属代表、社区居民代表、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事务所,承担了各自的责任义务,周边居民被扰十年的问题最终获得了解决,老翟也有了晚年依靠。
小黄的改派也让我终于明白,胶东在线给予我的,不仅是一份当时的事业,而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只要我时时记得自己的初心,不论我身在哪里、做什么岗位,永远都是胶东在线人。我的工作算不上轰轰烈烈,但是一定要精精彩彩。
从那之后,我找回了新的自我,新岗位上我实现了一个专题报纸、电视、电台、新媒体同步发布;我拿了一个又一个的奖项;我编导了一个又一个专题片,导演了一场又一场现场活动,主播了一期又一期的短评……我看到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越来越高,人民群众享受到的服务也越来越好,为民办实事和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落在实处的新风尚。
我想大声对我亲爱的胶东在线兄弟姐妹说,我还是你们的一分子,我身在异乡没有给你们丢人。我们继续一起汇成奔搏大动脉,与时代合拍共鸣,与生活热情相拥,与天地共享盛世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