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经三(1906~1937),原名刘炳礼,字经三,山东省牟平县十区峒岭乡黄疃村(今属乳山市)人。1932年秋,经宋竹庭、于俭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月,刘经三任中共牟平县委书记。这期间他领导全县党员,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以及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发动抗战,使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党组织遍及全县。1933年春,胶东各县共产党组织相继建立,但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莱阳县委书记张静源,受中共山东省委的派遣,到牟平等地筹建中共胶东特委。刘经三与张静源一见如故,首先安排他到刘伶庄小学工作,与宋绍九、于子聪取得了联系。之后,刘经三又奔走各县,与各地党组织联系。后来,胶东特委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指示刘经三着手建立霄龙寺联络站。
霄龙寺是一座荒废日久的寺院,地处牟、海交界。刘经三在这里以开设鸡鸭公司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他自任经理,中共党员侯岳西、于芹生为职员。联络站的主要任务是印刷、保存党的机密文件,隐藏武器、弹药,并在这里与各地党组织发生联系。张静源也时常到联络站研究工作,布署任务,使这里一度成为胶东特委联系各县党组织的中枢机关。刘经三为支持联络站的工作,不惜变卖家产,把家里养的十几箱蜜蜂,也送到鸡鸭公司,用以补充经费。后来,形势紧张,国民党牟平县党部从霄龙寺的来往信件中发现了刘经三的踪迹,并准备将其密捕。幸得互济会会员于镇西电话通知,刘经三才幸免此难。但霄龙寺联络站却已经暴露,不久,便停止使用。
同年10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静源被害,胶东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中断联系。对此,刘经三主动在文登乡师召开文、荣、牟、海、莱、招、栖七县党组织代表联席会议,统一了与会代表的思想。大家一致推举刘经三代表胶东党组织到北平寻找上级党组织。于是,就在秋末冬初,刘经三肩负着七县党组织的重托,千里迢迢,风餐露宿,辗转了一个多月,终于在北平通过王心一的关系,与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接上了关系。他全面汇报了胶东党组织的工作情况,要求组织立即帮助解决胶东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北方代表根据刘经三的汇报和请求,派常子健偕刘经三返回胶东,着手恢复胶东特委的工作。并由常子健任特委书记,刘经三任组织委员,张连珠充实到特委任宣传委员,特委工作很快出现了新的生机。
1934年9月23日,刘经三同特委委员张连珠、李厚生去文登、荣成巡视工作中,不幸在文登县崮头集宿店时被捕,被押到济南。韩复榘亲自审讯。在审讯中,由于刘经三深知韩复榘好大喜功,喜听奉承,以及叛冯附蒋并非出自真心,对于蒋介石“清除异党”的指示未必认真执行。因此他直言不讳地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说,张连珠、李厚生不过同宿一店而被累,事前并不认识。同时,为了骗得韩复榘的信任,又供出了宋心一和张一民的名字,并在之前已写信通知他们离开胶东。对此,韩复榘果然信以为真,当场批复:刘经三因年轻无知,误入歧途,转到反省院关押,反省学习,以观后效;张、李立即取保释放。这样,使张连珠得以重返胶东,着手恢复特委和发动“一一·四”暴动等工作。
1936年2月16日,刘经三在济南获释。他出狱以后,首先找到在济南的于云亭,了解了胶东党组织斗争的情况。得知他发给宋心一等的信还没有收到,敌人就从济南打电话给国民党牟平县党部,结果宋心一和张一民没来得及转移就被逮捕,牟平县委遭到破坏。对此,刘经三感到痛心疾首。在一段时间里,上级组织没有与他联系,下边的人也没有来找过他,使他一度沉浸在痛苦之中。后来,他为了弄清问题,接受组织审查,在没有向父母吐露真情,也没有向妻子告别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离家出走,绕道北平,于1937年2月4日辗转到了延安,并加入到抗大第一期第十队学习。
刘经三在抗大学习期间,于1937年2月26日向组织写了报告书,又于3月3日填写了登记表,如实地向组织汇报了自己在山东被捕、获释的经过。对此,组织上曾批评他:即使为了营救同志,也不允许违犯原则。当时,他思想上很不通,后经组织帮助,才认识了错误,放下了包袱,情绪也逐渐好起来。组织上根据他本人对问题的认识,审查了他的报告书和登记表,并且作出了明确的结论:可以留在边区工作。以后,组织上又审查了他的历史,恰如其分地作出结论,并在他学习结业以后,分配了工作,使他愉快地回到党的工作中去。
就在这年8月的一天,在延安溺水身亡,时年31岁。(资料提供: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