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7月14日讯(通讯员 樊晓光)前段时间,栖霞的马先生患上了寰枢椎椎管内肿瘤。肿瘤紧邻“生命中枢”,且发展迅速,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手术是唯一能保命的治疗方法,如果手术,又危险重重、难度较大。为此,烟台山医院脊柱外科通过“开窗”的方式为患者微创摘除肿瘤,手术取得了成功。

年初,马先生就感到颈部有所不适,但症状并不明显。过段时间后,症状加重,并出现了四肢麻木、无力并伴有行走及持物不稳等情况。马先生在当地医院以“脑血栓”“颈椎病”治疗了一段时间,未见好转。他做了颅脑及颈椎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颅内无明显异常,C1、2椎水平椎管内可见异常信号。

图中所示为马先生的寰枢椎椎管内肿瘤
近日,马先生来到烟台山医院脊柱外科就诊,接诊的烟台山医院原副院长沈炳华确诊他所患的是“寰枢椎椎管内肿瘤”。据悉,此处的肿瘤较为罕见,该肿瘤发病位置较高,毗邻有着“生命中枢”之称的延髓,且颈髓已严重受压。当时,马先生面临的风险较高,如果因行走不稳导致摔伤,很可能会因呼吸、心跳骤停而引发猝死。沈炳华建议他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此后,马先生住进了脊柱外科病房,主治医师樊晓光对他进行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做好了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风险极大,术后颈椎稳定性重建复杂,并发症相对严重。这些都是脊柱外科和神经外科共同的难点。”沈炳华说。对此,烟台山医院原副院长沈炳华及脊柱外科主任刘建青、吕世桥,副主任王磊升组织科室进行了病例讨论,并邀请麻醉科、电生理科共同制定手术方案及预案。
“手术是救他一命的唯一方法,但患者的颈髓受压已到极限,脆弱的神经已无法承受过多干扰,术中稍有不慎都会危及生命。”王磊升如是总结手术的重要性和难点所在。传统手术方式需要充分显露颅骨及大部分颈椎,做颈枕长节段融合。术后,患者颈部屈伸旋转功能大部分丧失。而烟台山医院脊柱外科则希望通过较小的“开窗”减压,做短节段固定,以达到患者最小功能丢失的目的。

马先生及其家人充分信任烟台山医院脊柱外科,决定接受手术。当日,烟台山医院原副院长沈炳华主刀手术,术中脊髓诱发电位时刻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医生经后方切口显露环枢椎,置入环枢椎椎弓根根螺钉,球磨钻磨除C2右侧椎板,潜行减压寰椎后弓下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的后方结构。接着弧形切开硬脊膜,脑脊液泉涌而出,可见硬膜内髓外巨大肿瘤,肿瘤位于脊髓腹侧,肿瘤与腹侧硬脊膜紧密相连,剥离困难重重。“此时分离肿瘤犹如钢丝上舞蹈,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手术助手王磊升说。
手术中,沈炳华凭借其40多年的手术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小心巧妙地分离出肿瘤边界,完整切除了肿瘤,圆满完成了手术。王磊升说:“术中脊髓电生理监测波幅平稳,这表明手术操作对脊髓干扰轻微,预示着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术后,患者的肌力很快得以恢复,出院时行走自如,手术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手术摘除的寰枢椎椎管内肿瘤

术后X光片
烟台山医院脊柱外科成立于1999年,在沈炳华等老一辈骨科专家的带领下,历经2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脊柱疾病治疗中心,并已成为烟台骨科界的“脊梁”。2010年科室在省内率先开展术中脊髓诱发电位监测(SEP+MEP)技术,2017年在山东省率先开展骨科机器人智能导航手术。目前,烟台山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正在向着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烟台山医院脊柱外科现已完成上百例上颈椎高风险、高难度手术,这例手术的成功开展,充分展现了脊柱外科在这方面的技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