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山东省实行高考综合改革后的首次高考,数学不分文理科。试题重视数学本质,突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题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难度设计科学合理,很好把握了稳定与创新、稳定与改革的关系。
一.题型和试卷结构的改革
新高考卷在题型和试卷结构上进行了调整。首先,引入了多选题和结构不良试题等新题型。第9题至第12题为多选题,多选题的引入,为数学基础和能力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发挥空间,可以更好地体现区分选拔功能;第17题结构不良试题的引入,增强试题条件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更加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及策略选择。结构不良试题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对数学理解能力、数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调整了试卷结构。新高考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4个部分,其中:单项选择题8题40分,多项选择题4题20分,填空题4题20分,解答题取消选考题,6题70分,全卷总题量为22题。
二.科学调控难度
数学科命题科学调控试卷难度,坚持数学科高考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贯彻“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的调控策略,发挥高考数学的选拔功能和良好的导向作用。
“低起点”
体现为试卷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部分进行了系统设计,起始题起点低、入口宽,面向全体学生。如今年选择题,1、2、3、5、7、9、10题,填空题13、14,解答题17、18、19,大部分学生入手都没有问题,解答都很顺畅。这也是今年学生普遍反应数学不难的主要原因。
“多层次”
体现为试题的难度设计上重视难度和思维的层次性。如选择第4题去年考查了维纳斯,题目需要估算,比较难。今年在去年同一个位置,题号都没有变,考了一个古代测量计时的仪器:日晷。此题本质是考查立体几何空间角的问题,但是此题以文科进,以理科出,如果抽象不出数学模型,在这个位置又可能耽误时间。如第6题,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阶段累计感染病例数的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考查相关的数学知识和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突出数学和数学模型的应用。第12题是选择题最后一道,也是多项选择题,以信息论的一个概念信息熵来出题,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题是前面12个题目中最难的,而且牵涉到多选,A选项特别简单,选A立马走人,得3分是最优选择,后面有时间再考查另外3个选择项。第10题、第11题、第20题,体现了解题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多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高落差”
体现为重视数学科高考的综合性、创新性,在试题的难度设计上不仅有层次性,而且在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方法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科学把握试题的区分度,发挥数学科高考的选拔性功能。18题数列第二问,看似难,但是学生只要静下心来,多列几项,就可以发现规律,顺利解答。压轴题21和22题,今年更改了导数题和圆锥曲线题顺序,压轴题变为圆锥曲线,第一问求椭圆方程简单,第二问求定值问题,很多学生思路有,但是此题运算量大,最后找变量关系技巧性强,有点以前山东卷压轴题的味道。
三.强化思维,有效区分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
今年试题非常侧重对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从能力立意发展到学科素养立意,目的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数学精神,考查考生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满足了高校对人才选拔的需求。
总之,今年考卷传达一个信息:回归课本,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思维,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说白了,考生需要“吃透课本、抓实基础、注意通法通性,理解中心思想”,才能在高考中考出理想成绩。建议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高度重视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数学应用、数学阅读和表达等关键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不要盲目追求题量,而是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充分挖掘典型问题的内在价值与迁移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指导教师简介:
邹生涛:2007年7月获得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校级优秀毕业生”,“省级优秀毕业生”,证书编号02139
2012年、2013年、2014年 获得烟台市第二中学“优秀教师”称号
2013年12月《幂函数》荣获烟台市优质课
2014年12月获得山东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优秀学员”
2014年、2015年、2016年 荣获烟台市第二中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2015年 荣获烟台市第二中学优质课《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016年12月《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荣获烟台市优质课二等奖
2017年、2018年 荣获“烟台市高中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2017年 荣获山东省招生考试委员会颁发的“优秀阅卷教师”证书,被选为仲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