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将,男,1980年1月生,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主任技师、高级技师。一直以来,杨德将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创世界海工纪录;他牢记嘱托、砥砺创新,屡破国外技术垄断;他孜孜不倦、甘于奉献,与大国重器为伴如同家人;他矢志传承、笃行致远,播撒工匠种子助力中国智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技工。
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创世界海工纪录
扬帆海洋是杨德将儿时的梦想,如今的他,肩上多了一份“随时准备为祖国出征”的责任感。“蓝鲸1号”从建造、交付到成功开采可燃冰再到例行返港维保,杨德将全程参与,“哪根管道有问题,哪里曾重复焊接过,我都门儿清。”这种“门儿清”源自对专业的精益求精,更源自日常工作中的认真与刻苦。
在来福士公司第一条COSOI系列钻井平台建造中,杨德将负责全船施工难度最大的高压泥浆系统。这是一个实验压力22500PSI的管路系统。如果出现问题,整个项目将会功败垂成。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杨德将团队自己探索创新。那段时间,杨德将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不论休息还是吃饭,脑子里转的全是管路。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改进,杨德将带领班组硬是像绣花一样,一根根管、一个个螺栓的研究钻研,终于漂亮完成了中国首个深水半潜钻井平台的管路安装。
2015年,中集来福士承建了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蓝鲸1号”自重43725吨,长117米,高11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这个海上巨无霸的核心就是钻井设备,其中水泥固井装置是保障“蓝鲸1号”钻井开采重要安全保障。整个平台仅管路就有40000多根,这些错综复杂的液压管线像人体血管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要钻全世界最深的井,除了钻杆要更长,接管要省时,动力也至关重要。2016年,“蓝鲸1号”压井管线系统开始安装,但超高压压力试验技术团队无法突破技术瓶颈,项目组找到了杨德将。
做好这一项目需要克服“30000PSI”的管路压力,这在当时的海工界无人染指,杨德将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30000PSI”是什么概念?杨德将举了一个例子,冬天用暖之前需要打压,这个压力是4.5kg,5kg的压力就会对人造成伤害,30000PSI相当于466.6倍的暖气压力,这个压力能把泥浆输送到海底15240米的深度,相当于十座泰山的高度,如果发生漏点介质射出来能将20mm厚的钢板瞬间击穿,难度可想而知。起压、稳压、保压、泄压,试验、调整、完善、突破……为了完成任务,杨德将已记不清多少次和工友实地勘查,露天井架台变成了他们短期的“家”。定格在“210Mpa”海工界的压力记录自此诞生,创造了海工界超高压系统2100bar的世界记录,震惊世界。“这就是份‘精细活’,以前我们做不到,但现在完全没问题,甚至做的比外国人更好。”杨德将骄傲地说。
二、牢记嘱托、砥砺创新,屡破国外技术垄断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集来福士时指出:“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希望你们迎难而上,再接再厉”。杨德将亲耳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倍感振奋、倍受鼓舞。
回首十几年前的中国海洋工业,打造一艘钻探深度为3000米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从设计到设备,全部依靠进口。类似超高压管线的安装,都要外聘专业团队进行施工。安装过程遮遮掩掩,层层设防。咱们的工人师傅连上前观看的资格都没有,技术的封锁深深刺痛了他们团队的心。以杨德将为首的一批海工人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刻激励自己不断创新,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犟劲,屡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目前取得30多项专利。
在当前国际疫情严峻形势下,一些设备的配件采购受到极大影响,杨德将凭着一股勇于创新的韧劲,不断改进工艺、设计工装,完成了众多技术难题,赢得了宝贵时间,大大增加了企业效益。2022年4月的一天,公司H486项目压力水柜气囊破裂,到欧洲厂家采购来回需两个月的时间,工期紧、任务重,生产经理找到杨德将看看有什么好办法,杨德将立即向生产、项目、技术、调试、船东、船检了解技术参数与结果,在一次次模拟、一遍遍装调下,他成功的利用公司现有设备制作了两套工装,临时代替了淡水压力水柜气囊,把项目工期提前45天,为公司节约了二百余万美元的延期违约金。
杨德将团队时刻关注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通过“杨德将劳模工匠工作室”揭榜挂帅,承担了公司双相钢超高压双壁管管路工作,以甲醇或天然气为燃料替代燃油传统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再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真正实现零碳排放。目前我们自己掌握的1350bar这项技术已突破世界最高压力纪录,一举登顶海工界压力巅峰,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让国人为之骄傲。此类管路焊接、压力试验的双壁管属国内首创。杨德将团队倾力攻关,成功实现超高压的双壁管的研制。近年来,在公司积极融入国家海洋经济重大战略部署背景下,他带领团队紧跟公司大海洋、大海工转型布局,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先后参与全球首座深水半潜式生立储油平台、海洋牧场“百箱计划”等30多个大型海工项目建造,解决万余项现场技术问题,用青春和汗水践行着新时代大国工匠的使命担当。
三、孜孜不倦、甘于奉献,与大国重器为伴如同家人
一顶安全帽、一身工作服、一串串脚印踩过了中集来福士5万平方米厂区的每个角落。有困难的地方就有他的汗水,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却也对家庭怀有亏欠与遗憾。他一直不敢告诉家人他所从事工作的危险性,当家人问他在船上做什么,他都沉默以对,多少次他欲言又止,至今家人也不知道他具体从事什么工作。
从平台建造到维护保养,从散货船项目到“蓝鲸1号”“蓝鲸2号”再到“仙境烟台”项目,在这些“大国重器”的迭代中,杨德将从未缺席,但他却错过了女儿的成长。“她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爸爸、第一天上幼儿园、第一次走进小学,我都没有见证,这是我心中难解的遗憾,但好在妻子特别理解和支持我,女儿慢慢长大了也知道我在从事着一项令人骄傲的事业,很以我为荣。”
2012年,中集来福士承建一座号称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设计最为复杂的自卸式散货船,杨德将主动请缨,带领团队负责全船液压系统的安装及调试工作。杨德将带领班组成员昼夜奋战,半年没休过一个整天。“在项目关键时刻我接到家人电话,说母亲生了重病,我在生产现场听到消息,心里又急又担心。”当杨德将抽出一点空隙请假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住院。“当天我守在母亲身边,手机电话却一直不停,父亲看到我左右为难的样子,劝我回到工作岗位,不要挂念家里。我是家中独子,父母为了我付出了所有心血,但是当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没办法守在他们身边,心里很难受,犹豫再三,还是含泪离开了医院。”杨德将表示是家人深沉的爱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最终,该项目整个液压系统历时6个月完美收官,创造了当时业界施工记录。船东说:“你们用六个月的时间干了别人一年的工作量”,杨德将也收获了“铁人”美誉。
四、矢志传承、笃行致远,播撒工匠种子助力中国智造
1999年,杨德将到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上学,时隔20多年,他应邀回到母校作报告,受聘“工匠导师”“思政导师”……回想20年前,杨德将就是从这里出发,迈出了他人生崭新的步伐。20年光阴,似乎只在一瞬之间,杨德将从一名学徒开始,一点一滴的动手去做,一点一滴的用心去学,吃过多少难言之苦、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工作,创新;再学习、再工作、再创新的轮回之中他终于成长为一名海工工匠,像柱石一般的存在。
杨德将深知,自己成功并不能算真正的成功。为了让工匠身边再出工匠、劳模身边再出劳模,他又开启了“导师模式”,把眼光放到了新人的培养上,除了技术讲座,他还把培训课堂搬到检修现场,在重要工作时放手让工友在“实战”中得到磨炼和成长。从2009年至今,杨德将为公司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技工。应届毕业的学生、赴一线实践的工程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设计师,杨德将的学员里各种身份、学历的都有,到现在为止他也记不清到底带了多少学员,但只要真心前来求教,杨德将必定毫无保留。他带过的许多徒弟,都已经在公司崭露头角,成为抢手的骨干。近期,他的个人事迹作为全总《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图书重要组成部分,即将单独编印成册,用作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教材。作为一名党员,杨德将时时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主动捐款,面对困难他主动伸手。他带领班组长期资助两名贫困中学生,并筹划成立了“烟台那片光---党员助学公益团队”先后资助40多名贫困学生继续学习。他在母校设立劳模工作室、劳模工匠班,承担起培养更多校园小工匠的社会责任。
杨德将的心里有一个渴望,他渴望更多的人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更多人懂得,平日里脚踏实地、勤于思考、严谨细致的做好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担当。杨德将,就是要把大国工匠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愿意为中国智造而不懈努力的新时期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