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2月6日讯(记者 吴雨昕)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的张道锦,5岁时随叔父学习洪拳,8岁时拜武术名家单香陵学习六合螳螂拳,是六合螳螂拳第七代传人。2007年5月,张道锦被山东省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螳螂拳传承人。多年来,张道锦致力于引领六合螳螂拳走向更大的舞台,为六合螳螂拳的传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花开两岸,六合螳螂拳连结鲁台情
六合螳螂拳,是龙口传承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地方拳种之一,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唯一以龙口为传播中心的传统武术拳种。然而其根在龙口,其花却开遍两岸。海峡对岸的六合螳螂拳传人与龙口六合螳螂拳同根同源同门,共享着特殊的情感记忆,为龙口六合螳螂拳增添了别样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2017年9月,张道锦作为龙口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应台湾中华武坛国术推广中心之邀,率弟子一行四人,前往宝岛台湾,交流六合螳螂拳技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交流期间,张道锦率弟子与来自台湾本地的15支队伍同场切磋,展示了六合螳螂拳的镇派之宝——徒手套路和高级技法“六合大杆子”。巧妙融合了古战场的高级枪棍搏杀技术的“六合大杆子”,由于在台湾并没有传承,引发了现场武术爱好者的浓厚兴趣。张道锦的展示令台湾武术爱好者大开眼界,一位年轻人兴致勃勃地向他连刺100枪,却都被他用缠封外带轻松化解。切磋过后,这位年轻人虽然臂膀酸麻、筋疲力尽,却也不禁直呼过瘾。
张道锦说,龙口与台湾因六合螳螂拳这一纽带而产生了特殊的武术情缘,两岸武术人同宗同源,同根同梦,渴望通过未来更多的两岸交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全面发力,带领六合螳螂拳走向世界
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六合螳螂拳?从授徒、参赛到宣传、撰写书稿,张道锦一直在努力。
从1985年开始,张道锦在济南教授国际班学生,六合螳螂拳班有着来自20多个国家的50多名学生;这之后,张道锦又连年出国及亲赴港澳台传授六合螳螂拳。目前,张道锦在国内外传授过的学生已达上万人,弟子数百人,为六合螳螂拳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道锦回忆起在国外的传艺经历,当时有一位来自马德里会中国功夫的当地人,经营一家武馆,练过咏春、形意、八卦、迷宗等多家中国拳法,有过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在参加我培训班的时候一点也不配合,我说上他打下,说左他打右,假装不懂我的意思。”张道锦说,“我马上意识到这人有问题,当他又一拳猛击我面部时,我随即来了个海底捞月将他扑倒,但他爬起反扑,又来了同样一拳,我顺势一个螳螂双採滚压,将其再次摔倒,这次他举着胳膊半天不起来,我还认为把他胳膊摔断了,最后才明白他是要拜师。”后来张道锦要他练上五年六合螳螂拳,再经其考试认可,才可以拜师。“从那之后,我每年到西班牙,他都会参加我的班。”张道锦回忆。国外传艺能否站住脚、教好学,关键是要让他们见识到中国传统武术的真本领,让他们从心底里佩服。

除了授徒之外,张道锦还参加了上世纪80年代山东省《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为中国武术文库六合螳螂拳部分撰稿,他系统整理了六合螳螂拳的套路,并亲自演练拍照,形成了近三十万字的图解书稿。同时他为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六合螳螂拳教程主编主讲,还多次在《中华武术》及国际国内武术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了研究借鉴的宝贵资料。1991年,龙口(国际)六合螳螂拳研究会成立,同年又成立了六合螳螂拳国际交流推广中心,以促进六合螳螂拳健康有序规范化的发展,得到更大程度的普及推广,使六合螳螂拳真正意义上走向国际,让更多的外国武术爱好者认识、喜欢、习练六合螳螂拳,了解并加深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进国际友谊,振兴民族精神。
着眼未来,为文化传承注入更多新鲜力量
近几年,张道锦响应国家“武术进校园”的号召,将六合螳螂拳基本功编创简单套路,分别在龙口区域的大学和有代表的高中、初中、小学的大课间,传授六合螳螂拳,从年轻人抓起,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六合螳螂拳传承人。

去年恰逢建党100周年,张道锦参与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烟台百名阳光武术人献礼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网络视频平台线上展示了一百位阳光武术人的风采,宣传表扬为烟台武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同时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强身健体的练习平台,方便市民就近习武健身,充分提高了六合螳螂拳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推进了六合螳螂拳的普及与推广。
他表示:“我对六合螳螂拳的未来充满信心。虽然目前传统武术的个别环节遇到瓶颈受阻,但这都是暂时的。相信广大螳螂拳爱好者只要团结一致,摒弃门派之争,达成共识,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挖掘整理,巩固提高,六合螳螂拳一定会成为武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