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时刻1月11日讯(记者 王向荣 贾楚航)在烟台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出台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苹果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新的一年,要努力提升烟台苹果的发展水平,改造40万亩老劣果园,引入市场资源建设大型果园,持续增加产业投入和科技投入。

“做好苹果品质、品相、品牌文章,让烟台苹果与国际市场接轨,才能真正把苹果产业做大做强。”来自苹果之都的烟台博士达集团董事长张朋义代表,从事苹果产业近20年,对苹果产业发展有深刻见解。
他在建议中提到,当前烟台苹果一般都在9月底摘袋,10月上旬开始下苹果走向市场,而苹果真正成熟期应该在10月的中下旬。早期下树的苹果只有一个品相,内在的糖度也不会超过12度,风味也较差,这样的苹果走向市场,会让所有的消费者对烟台苹果留下不好的印象,感觉烟台苹果不像心目中想象的那样水分足、脆甜、入口即化。苹果在国内是产量和销售量最大的一份水果,也是消费者可重复消费、可口口相传的一种水果,假如我们只注重苹果外在的品相,不去注重内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大做强烟台苹果这个产业,就不可能维护好中国果品第一品牌的荣誉,更不可能达到果业强、果农富、果香美的美好愿望。
张朋义代表建议,相关部门能呼吁或是倡导烟台果农尽可能在10月上旬给苹果摘袋,能在10月中下旬采摘苹果,“在这个时间下树的苹果,糖度几乎都在15-16度以上,苹果的芳香和口感也能达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消费者认可我们烟台苹果,通过他们品尝后的口口相传和复购,方能使我们烟台苹果的品牌源远流长,稳定保持在中国果品第一品牌的位置。也只有我们烟台苹果有了品相、品质和品牌方能使我们烟台苹果产业可健康良性的发展。”

针对苹果品质问题,烟台拓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迟伟代表提出,把智能制造技术嫁接到苹果产业上。对苹果进行智能分选,不同于传统分选只注重颜色、大小、果型等外在,智能分选可以测出苹果的糖度、是否有霉心病等内在品质,可以遴选出口感好口味佳的优质苹果。同时,迟伟代表还提出,把智能机器人应用到苹果种植上来,通过机器人在果园自由行走,进行喷雾、收集数据等工作,助力苹果科学种植。
品质品相是烟台苹果做好品牌文章的基础,目前,烟台苹果产业中国果业第一品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在国际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苹果深加工产业差距更大。张朋义代表表示,在国际大型展会上,鲜少发现烟台苹果及深加工产品的身影。
企业自己参加展会宣传自主品牌,力量薄弱,无法更好地宣传烟台苹果这一公共区域品牌,而且国际展会参会成本高昂,一般企业难以承受,这就造成了烟台苹果在国际上声音微弱。张朋义代表建议,职能部门在今后能多组织苹果产业相关企业,积极走出国门抱团取暖,尽可能给予走出去的企业多一些帮扶和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苹果产业,通过他们的引领,推进烟台苹果以及深加工产业与国际接轨,助力烟台苹果真正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