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保健小课堂│带您认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2025-05-07 22:49:00 来源: 胶东在线
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个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促进。
当自然受孕面临障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如同穿越迷雾的灯塔,为万千家庭照亮生育希望。这项融合医学、生物学与伦理学的前沿技术,正以科学之力守护生命的尊严与传承。
一、什么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是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合子、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的技术,分为人工受精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各种衍生技术。
很多市民提到治疗不孕不育就想到了试管婴儿,其实,辅助生殖技术不仅只有试管婴儿。
人工授精。用人工方式将精液注入女性体内以取代性交途径使其妊娠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接近于自然妊娠过程的辅助生殖技术。根据精液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夫精人工授精(AIH)和供精人工授精(AID)。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就是通常所说的试管婴儿,指从女性体内取出卵子,在体外培养后,加入经技术处理的精子,待卵子受精后,继续培养,形成胚胎时,再转移到子宫内着床,发育成胎儿直至分娩的技术。主要适用于严重少弱畸形精子症、双侧输卵管阻塞、卵巢功能不全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排卵障碍、不明原因不孕,经常规药物、手术或反复人工授精治疗仍未孕的患者。
二、哪些机构可以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我国对辅助生殖技术实行严格的 “三证管理”—— 需凭结婚证、准生证、不孕不育诊断证明才能接受治疗,且严禁胎儿性别选择和代孕。所有合法机构均需通过国家卫健委审批(截至 2024 年全国共 539 家),其实验室需达到万级洁净标准,胚胎操作全程处于恒温恒湿环境,确保每个环节可追溯。烟台市目前只有毓璜顶医院、烟台山医院获批可以开展此类技术。
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涉及的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明确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代孕协议更属无效民事行为。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必须在经过批准并进行登记的医疗机构中实施。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精子的采集与提供应当在经过批准的人类精子库中进行。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精子的采集与提供活动。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并给予有关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买卖配子、合子、胚胎的;(二)实施代孕技术的;(三)使用不具有《人类精子库批准证书》机构提供的精子的;(四)擅自进行性别选择的;(五)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档案不健全的;(六)经指定技术评估机构检查技术质量不合格的;(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在此呼吁广大不孕不育夫妇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切勿轻信小广告的虚假宣传,应用正规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生一个健康的宝宝。

1、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
医疗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大挑战性的职业,由以往单一的看病治疗转为为病人提供生物、心理、社会的全面服务,这就需要医务人员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此同时,医务人员不仅要面对各种病人痛苦折磨和死亡的残酷现实,又要面对各种各样病人和病人家属交往的考验,使得医生身心疲劳与耗竭,力不从心,影响工作与个人生活。
除了救死扶伤以外,医务人员还需要经历许多的业务考试、相关部门的检查考核以及自身科研成果,这种心理压力使他们产生低成就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2、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1)确保充足的休息与放松,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医务人员经常要值夜班和加班,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劳累,也是心理上的压力和紧绷,直到下班,紧绷的神经才能够放松下来。
在保证充足睡眠时间的条件下,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可尝试跑步、打球、散步、打太极拳、骑车等有氧运动。此外,听音乐、自我放松训练、按摩、洗热水澡、登高望远等,也有助于缓解疲劳,强身健体,放松身心。
(2)保持良好的心态,给自己留出“冗余”。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工作压力过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压力过大会带来很多负面情绪,让人心烦意乱,容易发脾气,失眠,没有食欲。负面情绪就像个炸药桶,越给它压力,它就越容易爆炸;让它宣泄一下,没了那么大压力,就不会爆炸了。
因此,当发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现实,要给自己留出“冗余”。不过度使用自己的心理能量,如果时时用到100%,就会造成心理过度消耗甚至损伤,平时只需用到80%。在工作时,承担好相应的责任;在休息时,就好好放松,学会自我关怀与奖励,培养兴趣爱好,将工作与生活区分开来,劳逸结合。
3、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院前急救是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院前急救人员24小时日夜紧张的值班、工作量超负荷、工作中需要时刻准备应付各种危急重患者,工作程序不规律,加之频繁倒班导致生活饮食无规律,身心消耗极大。不仅有大量的体力劳动,技术性操作和精神负担,重复性的劳动比例很高,而且从事院前急救一线人员严重不足,常年加班,且无担架员,付出的劳动强度远要比兄弟单位高很多,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如不能及时排解,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产生职业倦怠,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除了高强度的工作,院前急救人员往往暴露在被无理谩骂、指责甚至肢体冲突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导致工作热情低,成就感少,身心疲乏。另外,院前急救的对象大多为重患者,其中有许多自杀和事故的血腥场面,必然使急救人员产生忧郁、淡漠、惧怕担忧等压力问题,甚至使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改变。长期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使一线人员缺少冲劲,缺少自信,心烦意乱,对急救工作无所谓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合作精神,势必对院前急救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最终加重职业倦怠。
(1)学会放松,及时调整不良情绪。
院前急救人员常常处于紧张繁忙的状态,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因此,需要让这根紧绷的“弦”松弛下来。首先,要将工作与休息区分开来。工作时好好工作,休息时好好休息,记得一定要有个界限。其次,可以采用放松训练,比如腹式呼吸放松、渐进式肌肉放松、冥想放松等,这些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进入放松状态,达到身体上的松弛和心理上的放松。当压力过大时,要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写日记,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或者准备一个本子,随意用文字、绘画、涂鸦等方式去宣泄情绪;也可以向家人、亲友、同事倾诉内心的苦闷,获取心理上的支持;适当参与一些运动或感兴趣的活动也可以缓解压力和情绪。
(2)调整对急救工作的认知,接纳和肯定自我。
医学不是万能的,患者的医疗救治,尤其是院前急救并不仅仅是靠医生个人能力决定的。院前急救人员长期面对充满不确定的危急医疗救治,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救治患者。此外,还需要调整对救治结果的期待,无论是救治成功或失败,学会坦然面对,对已经做到的部分进行自我肯定。
内容节选自《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业健康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