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促进)
2025-04-30 14:36:00 来源: 胶东在线
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个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促进。
1、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
医疗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大挑战性的职业,由以往单一的看病治疗转为为病人提供生物、心理、社会的全面服务,这就需要医务人员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此同时,医务人员不仅要面对各种病人痛苦折磨和死亡的残酷现实,又要面对各种各样病人和病人家属交往的考验,使得医生身心疲劳与耗竭,力不从心,影响工作与个人生活。
除了救死扶伤以外,医务人员还需要经历许多的业务考试、相关部门的检查考核以及自身科研成果,这种心理压力使他们产生低成就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2、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1)确保充足的休息与放松,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医务人员经常要值夜班和加班,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劳累,也是心理上的压力和紧绷,直到下班,紧绷的神经才能够放松下来。
在保证充足睡眠时间的条件下,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可尝试跑步、打球、散步、打太极拳、骑车等有氧运动。此外,听音乐、自我放松训练、按摩、洗热水澡、登高望远等,也有助于缓解疲劳,强身健体,放松身心。
(2)保持良好的心态,给自己留出“冗余”。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工作压力过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压力过大会带来很多负面情绪,让人心烦意乱,容易发脾气,失眠,没有食欲。负面情绪就像个炸药桶,越给它压力,它就越容易爆炸;让它宣泄一下,没了那么大压力,就不会爆炸了。
因此,当发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现实,要给自己留出“冗余”。不过度使用自己的心理能量,如果时时用到100%,就会造成心理过度消耗甚至损伤,平时只需用到80%。在工作时,承担好相应的责任;在休息时,就好好放松,学会自我关怀与奖励,培养兴趣爱好,将工作与生活区分开来,劳逸结合。
3、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院前急救是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院前急救人员24小时日夜紧张的值班、工作量超负荷、工作中需要时刻准备应付各种危急重患者,工作程序不规律,加之频繁倒班导致生活饮食无规律,身心消耗极大。不仅有大量的体力劳动,技术性操作和精神负担,重复性的劳动比例很高,而且从事院前急救一线人员严重不足,常年加班,且无担架员,付出的劳动强度远要比兄弟单位高很多,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如不能及时排解,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产生职业倦怠,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除了高强度的工作,院前急救人员往往暴露在被无理谩骂、指责甚至肢体冲突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导致工作热情低,成就感少,身心疲乏。另外,院前急救的对象大多为重患者,其中有许多自杀和事故的血腥场面,必然使急救人员产生忧郁、淡漠、惧怕担忧等压力问题,甚至使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改变。长期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使一线人员缺少冲劲,缺少自信,心烦意乱,对急救工作无所谓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合作精神,势必对院前急救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最终加重职业倦怠。
(1)学会放松,及时调整不良情绪。
院前急救人员常常处于紧张繁忙的状态,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因此,需要让这根紧绷的“弦”松弛下来。首先,要将工作与休息区分开来。工作时好好工作,休息时好好休息,记得一定要有个界限。其次,可以采用放松训练,比如腹式呼吸放松、渐进式肌肉放松、冥想放松等,这些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进入放松状态,达到身体上的松弛和心理上的放松。当压力过大时,要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写日记,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或者准备一个本子,随意用文字、绘画、涂鸦等方式去宣泄情绪;也可以向家人、亲友、同事倾诉内心的苦闷,获取心理上的支持;适当参与一些运动或感兴趣的活动也可以缓解压力和情绪。
(2)调整对急救工作的认知,接纳和肯定自我。
医学不是万能的,患者的医疗救治,尤其是院前急救并不仅仅是靠医生个人能力决定的。院前急救人员长期面对充满不确定的危急医疗救治,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救治患者。此外,还需要调整对救治结果的期待,无论是救治成功或失败,学会坦然面对,对已经做到的部分进行自我肯定。
内容节选自《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业健康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