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3月23日讯(通讯员 赵家成 李婉清 班誉瀚 乔泽春) 当新时代青年越来越向往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时,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似乎成为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为探寻栖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3月21日上午,烟台理工学院闻潮社会调查实践团来到栖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对胶东大饽饽展开调研。
胶东大饽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胶东巧妇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据地域特色和生活习惯而形成的一种民俗形式。不同造型的花饽饽有着不同的寓意,牡丹代表着花开富贵、寿桃代表着福寿延绵、喜鹊代表着喜上眉梢,它们都含有着蒸蒸日上、幸福吉祥的涵义,代表了胶东人民朴素的乡土之情。
胶东大饽饽非遗传人于志娜向成员们介绍了花饽饽的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制作过程以及产业化进程。对于如何让花饽饽重焕新机,于丽娜虽有压力但却仍有自己的答案。她表示年轻人对传统工艺兴趣的缺失不利于花饽饽的传承发展,为使花饽饽的手艺得以传承,我们应将传统手艺与现代经济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花饽饽更好地融入高速发展的社会。

与此同时,成员们在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栖霞花饽饽的独特魅力,更加明白为何在今天依旧要传承非遗文化,依旧去追求“慢”工艺的内涵,因为它不仅仅是技艺的流传,更是一种乡土和家园情怀的追寻。据悉,烟台理工学院的学子们下一步将结合学院资源,发挥专业优势,在新闻宣传、传承创新等方面,助力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让非遗焕发出时代新风采。(实习编辑 王琳)
